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,越南刚刚结束了与美国的长时间战争;然而,伴随战后恢复期的开始,越南对中国的态度急剧恶化,中越在边境地区的摩擦和矛盾不断升级。
如果追溯过去,越南与中国的关系本就并非一帆风顺。从胡志明主席去世后,越南国内就逐渐显现出反华情绪。1971年,尼克松访华,越南更是显得焦躁不安,试图将中国钉上“背叛红色”的耻辱柱。与此同时,南海岛屿争端的纠纷也一度升级,并持续至今。
然而,局势的最初紧张还是在1978年达到顶峰,当时越南在联合国上公开暗示其与柬埔寨的战争背后,有中国的支持。那年5月,中国政府公开谴责越南在其境内对华侨的暴力行为,随后在6月,决定关闭其驻中国的三个领事馆。而中越边境的摩擦也愈发明显,局势逐渐走向不可调和的对立。
展开剩余83%而最具决定性的事件发生在1979年,正当中国刚刚走出文革的阴影,人民军队也已经整顿多时。此时的中国,虽然兵力雄厚,但经过了十年的内乱,部队缺乏实战经验。面对这片日益剑拔弩张的边境,中央决心一举重拳出击,指挥官也都挑选了经验丰富、战术过硬的名将来承担这一任务。
其中,张万年将军便是这场行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。他被誉为“活地图”,不仅因他对各地战场地理的掌握,还因他在战斗中逆境翻盘的能力。张万年在六十年代的抗美援越战争中,便展现出了极为卓越的战术眼光和指挥能力,早已是军中的佼佼者。
在中国对越南的援助中,曾是越南抗美斗争的坚强后盾。事实上,从1946年至1954年中国对越南的抗法战争进行过大量物资和人力支援,甚至在后来的越南统一后,继续为越南的重建提供了大量援助,包括粮食、药品以及铁路、汽车等重要设施的捐赠。中国的无私援助在那时深得越南人民的敬佩,许多项目仍在今天对越南有着深远的影响。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见此情形时也惊叹道:“两兄弟互相扶持,难道不应当记账吗?”
然而,这段中越间的“蜜月期”并未持续太久。到了五十年代末,随着中苏分裂的加剧,越南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寻求地方霸权,逐渐远离了中国的影响。国内排华、挑衅边界的行为不断升级,越南的种种动作令中国愤怒不已,尤其是当越南在中越边境挑起事端并强行改变边界线时,这种挑衅直接引发了1979年的自卫反击战。
1979年2月17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《士可忍,孰不可忍——来自中越边境的报告》,正式宣告对越南的反击。中国的军队迅速集结,跨过边境开始了这场军事冲突。越南在战争初期显示出了其无情忘恩、恩将仇报的丑陋本质,尤其是他们所使用的许多武器竟然是中国曾经援助的装备,令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与微妙。
事实上,越南曾在美国对越战争期间请求中国派遣“军事顾问”支援,而中国的回应该请求正是张万年等人前往越南,为越南提供战略指导。张万年不仅借鉴了抗美援朝时的经验,而且将越南的自然环境和作战特点牢牢记在心里,为后来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张万年是一位擅长逆境作战的将领。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几次战斗,尤其是在广西容县石头圩的战役中,凭借巧妙的战术,创造了20余人俘虏1500多人的辉煌战绩。此种灵活应变和逆境翻盘的能力,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得到充分展现。
尤其是在1979年的奇穷河战役中,张万年率领的部队面对越南军队的强大防线,采取了大胆果敢的战略决策。在中央军委的指令下,战斗指向奇穷河北岸,尽管越南方面一直宣称谅山不可攻破,张万年毅然决定突破。通过强渡奇穷河、攻占迷迈山、直逼谅山,最终成功为整个战役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。
谅山战役的胜利意味着越南首都河内几乎毫无防备,中国军队已近乎“手到擒来”。但中国并未打算消灭越南,而是决定适可而止。新华社发布声明,宣布此次自卫反击战已达成预定目标,部队开始撤离,并在撤退过程中对越南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有力摧毁,警告越南不要再挑衅。
然而,在撤军过程中,张万年所在的部队发现越南精锐338师紧追不舍。张万年快速反应,指挥部队加速行进,并在一片山林中设置伏击。338师未能应对突如其来的攻击,很快陷入混乱并溃败。张万年并未选择彻底消灭敌人,而是在行动中坚守“以和为贵”的原则,在确保胜利的同时,也避免了过多的杀戮。
这一系列反击战证明了张万年的卓越战术水平。正如军事名言所言:“善战者,求之于势,不责之于人。”张万年深知如何在不利局面下扭转乾坤,这也正是他能够在多次冲突中获得胜利的秘诀。而战争的最终结果也印证了另一句话:“尊严只存在于剑锋之上,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。”强大的军力是确保国家尊严和安全的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壹配资网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