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¹气口者,手太阴经之动脉,在鱼际之下。²人迎者,足阳明经之动脉,在结喉之旁。³太阴行气于三阴,故寸口可以候五藏;阳明行气于三阳,故人迎可以候六府。⁴以太阴为五藏之首,阳明为六府之长也。
理解
¹这句话在前一篇文章中已经讲的非常详细了。
²人迎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,在喉结两旁。
³关于这个“太阴”,按第1-2句理解,像是手太阴肺,从第4句理解又像是足太阴脾。可是五脏之首是心,所以是我想复杂了吗?这章是讲寸口人迎脉法,所以“太阴行气于三阴”中的“太阴”就按手太阴肺经来理解了,三阴就是厥阴,少阴,太阴,所以寸口可以候诊五脏的病变;足阳明胃经行气于太阳,少阳,阳明,所以人迎穴可以候诊六腑的病变。
⁴五脏之首是心,心主血脉,但是这边说太阴为五脏之首,原因可能是肺朝百脉,气为血之帅,重点在于肺的功能,所以理解手太阴肺为五脏之首。足阳明胃经有“水谷之海”之称,在调节六腑的功能中有重要的作用,所以称为六腑之长。
原文
¹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,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;府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,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。
理解
¹寸口脉跟人迎脉的对比。
五脏(阴)的盛衰
阴盛(实证):
- 阴气过盛,阳气被抑制
→ 寸口脉大(阴位盛)、人迎脉小(阳位弱)。
阴虚(虚证):
- 阴液不足,阳气相对亢盛
→ 人迎脉大(阳亢)、寸口脉小(阴虚)
六腑(阳)的盛衰
- 阳衰(虚证):
- 阳气不足,阴寒内盛
→ 寸口脉大(阴寒内盛)、人迎脉小(阳位弱)。
-阳旺(实证):
- 阳气亢盛,阴液耗伤
→ 人迎脉大(阳亢)、寸口脉小(阴液不足)。
原文
这一段很长,分为两段学习。
¹《灵枢·禁服》: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。²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,命曰平人。³人迎大一倍于寸口,病在足少阳,一倍而躁,在手少阳。⁴人迎二倍,病在足太阳,二倍而躁,在手太阳。⁵人迎三倍,病在足阳明,三倍而躁,在手阳明。⁶盛则为热,虚则为寒,紧则痛痹,代则乍甚乍间。⁷人迎四倍,且大且数,名曰溢阳,溢阳为外格,死不治。
理解
¹《灵枢·禁服》中写到,寸口脉主内,人迎脉主外。
²春夏时人迎脉微大,秋冬时寸口脉微大,正常人的脉象就是这样的。
³接下来都是在说,人迎脉与寸口脉的搏动大小,反映出不同经脉的病变情况。《灵枢·终始》指出,人迎与寸口脉的强弱对比可判断疾病在阳经或阴经,以及具体病位。
人迎脉大一倍于寸口脉(“一倍”为古代经验性描述,指人迎脉搏动强度显著大于寸口(非现代严格倍数)。提示阳气偏盛于少阳经,或阴气相对不足。)说明阳经(六腑)病变→足少阳胆经(下肢阳经)
胆为“中正之官”,主枢机。若少阳经气郁滞(如外邪侵袭、情志不畅),可致气血壅盛,反映于人迎脉亢盛。
为什么“一倍而躁”就转到了手少阳?
躁动可能表示病位较浅或在手经,因为手经通常与上半身关联更密切。所以出现躁动的情况,即使倍数相同,但躁动就提示病位在上。
另外,“躁”可能指脉象的躁动不安,即脉来急疾、不稳定的状态,这可能表示热证或气机紊乱。手少阳三焦经主司气机和水液代谢,所以气机不畅可能导致躁脉。→手少阳三焦经(上肢阳经)
接下来的都非常好理解了
⁴人迎脉二倍→足太阳膀胱经(下肢阳经)
兼躁象→手太阳小肠经(上肢阳经)
⁵人迎脉三倍→足阳明胃经(下肢阳经)
兼躁象→手阳明大肠经(上肢阳经)
⁶这句话描述的是四个脉象及其对应的病机:
盛则为热
盛脉:脉象强劲有力
病机:主实热证,因邪气亢盛、气血壅滞,阳热内炽所致(高热、烦躁,便秘等)
虚则为寒
虚脉:脉象细弱无力,按之空虚
病机:主虚寒证,因阳气不足、气血亏虚,脏腑失于温煦(畏寒、肢冷、乏力等)
紧则病痛
紧脉:脉来绷急
病机:主寒邪凝滞或疼痛,寒性收引,气血不通则痛(头痛、腹痛等)
代则乍甚乍间
代脉:脉来缓弱而有规律间歇
病机:主脏气衰微,气血失和,病情时轻时重(乍甚乍间即时而加重,时而缓解)。
⁷人迎脉比寸口脉盛大四倍,且脉体宽大,跳动急促(数脉),说明阳气及其亢盛,阳热之邪壅滞于外。这就是阳气满溢,阴阳严重失衡。“外格”意思是阴阳离决,阳气被格拒于外,阴气衰竭于内。这种情况属于病情危重,难以救治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壹配资网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