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
近日,四川遂宁公职人员孙先生分享了其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的经历。孙先生曾当过消防员。去年底转业后,分配至遂宁市船山区某单位工作。不久前,其任职单位下发了公职人员可以做副业的相关通知,他第一时间行动了起来——每天下班后送外卖三个小时,感觉“像打游戏做任务”一样快乐!
截至7月21日,孙先生下班送外卖已有6天时间,他算了一下,兼职送外卖一天能赚100多元。除了接单送单,孙先生还通过社交平台,分享其送外卖的经历。
看到孙先生的分享,有人表示不解,但他表示:“没觉得掉面子,都是服务行业。”(据7月23日封面新闻)
孙先生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(图片来源:封面新闻)
公职人员兼职送外卖,听上去很稀罕,也很新鲜,在很多人眼里,公职人员端的是铁饭碗,吃的是财政饭,应该是最高枕无忧的职业,还要干送外卖这种辛苦的兼职,是不是有点“没苦硬吃”?也有人认为,公职人员下了班还能做副业,说明工作量不饱和,本职工作太闲了。这些想法其实都源于对公职人员群体的刻板印象,忽视了其工作职责和生活状况的多样性,有些也失于片面和偏激。
基层不少普通岗位的工作人员,工作时间的确比较规律,相应的工资待遇也并不高。2016年,安徽一位副镇长为贴补家用兼职开网约车被处分,网友得知其月薪300元,家庭负担很重,也普遍表示同情和支持。事实上,只要公职人员能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,不偷懒耍滑,不玩忽职守,业余时间做些合法合规的兼职,也无需苛责。
消防员时期的孙先生(图片来源:封面新闻)
况且,送外卖绝非轻松活,需要充沛的体力、精力,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。孙先生是消防员转业,身体素质过硬,能够在下班后继续从事体力劳动,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,他表示:“回家刷短视频不如出来跑单”,可见,送外卖挣的是辛苦钱,但能让他感到充实,这样积极投身劳动,总比无所事事的“躺平”更有意义。
当然,网友的顾虑也并非毫无道理。公职人员依法履行公共职务,行使公权力,其副业选择确实容易引发公众担忧:一是怕副业影响主业,导致本职工作敷衍了事;二是怕利用公职之便谋取私利。因此,单位鼓励公职人员兼职副业时,必须从制度和监督机制上筑牢防线。要明确副业范围、报备流程、时间管理等细则,避免利益冲突和以权谋私。同时,加强日常监管和考核,确保副业不影响本职工作,不能动用公家资源,更不能借着公职身份搞特殊。让公职人员堂堂正正、合法合规地搞副业,才能既促进社会资源的流动,又守住公共服务的底线。
其实,整件事中最值得点赞的,是孙先生的心态。面对网友质疑,他坦言“没觉得掉面子,都是服务行业”,这种平常心,才是公职人员应有的本色。
公职人员本就不该是高高在上的特殊群体,而是人民公仆。孙先生能坦然放下“身份包袱”,认为无论是在办公室处理政务,还是在街头给市民送一份热饭,本质上都是在为人民服务,这种质朴的职业观,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。
现实中,有的公职人员总是端着“官架子”,把为民办事当成“恩赐”,说到底是缺乏这种平常心。而孙先生把送外卖比作“打游戏做任务”,完成每单配送时收获的满足感,与他当年在消防队里救人于危难的成就感,本质上是相通的。
公职人员的平常心,本质上是一种职业伦理的回归。它消解了特权意识,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,让“人民公仆”的定位更加清晰。当更多公职人员能够像孙先生一样,以平等、开放的心态对待各种社会职业时,公共服务必将更加温暖、更加接地气。
看待这件事,公众也该多些平常心。不必把公职人员神化成不食人间烟火的 “圣人”,他们也有改善生活的需求,只要守住“不影响主业、不触碰红线”的底线,他们的兼职行为应当得到理解。
真正该关注的,不是公职人员下班后做了什么,而是上班时是否尽职尽责,是否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心上。同时,公职人员也应珍惜这份信任,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,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理解和支持。
壹配资网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